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什么样的艺术家能称作构筑了自我“体系”?
并非仅以超量丰富的作品取胜,且当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变迁中呈现着异乎常人的思考和理解,在复杂事态变化中保持清醒的,作品作为结晶,显现的实则是思考过程。各类作品之间或许延续某种与其自身意识相关的逻辑,但同时又紧密与社会、环境、历史相联系,形成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之间的一种关联与差异、相似与不同。
展览现场
隋建国,自1997年至今探索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政治波普、观念艺术、后观念”的丰富脉络中,尝试了雕塑、行为、装置、影像等多重表达媒介,于此同时续步在“3D打印”和“工业4.0”时代中。可以说,他在庞大的艺术版图上,驻扎了无数的个人坐标点,串联起来,影影绰绰的“体系”逐渐清晰开来。
以“体系”为主题的隋建国个展,此前于今年1月末于OCAT深圳馆曾举办,聚集了“2008年-2018年”的十年艺术积累。而2019年9月28日,艺术家隋建国联合同一策展人崔灿灿及其团队将“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带到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展出六个大板块,数个小主题穿插,200多件作品,成为迄今为止其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阶段性回顾展。该馆也是首次以全部三层空间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
一位艺术家20多年的思想转变体系和艺术创作历程同时聚集,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场域所形成的巨大能量,也将带来多种解读。在这之中,一条无法忽略的线索贯穿始终:其个案的复杂深度和涉猎广度,为我们立足当下,回溯、勾勒、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面貌,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突出性的个体参照范本。那么,隋建国在这20余年,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体系、又是如何探索的呢?
“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没有正真脱下中山装。”
展览现场
195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的隋建国,1989年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而1997年,按照策展人崔灿灿的说法,或许“并非隋建国的一个起点,也不是雕塑在中国的起跑线”,但“它是一个经验的叠加,文艺思潮迭起的时期。”隋建国这段时期创作的《衣钵》,纳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成为标志物。
同时,40出头的隋建国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与教学班子一同在过往经验模式基础上反思、分析,在国外高校展开各处调研,也首次将“现代主义雕塑、观念雕塑、后现代主义雕塑”等理念引进了教学,也在央美80年(1998年)校庆之际,将雕塑系教学改革的彻底推广。围绕1997年这段时期,隋建国在艺术事业上,打开了宽广的探索路径,开始跨越多样的实验。
《衣钵》 高240×160×130cm 玻璃钢 1997年
古典的重构,时代的繁纷
展览现场 图片拍摄©️艺讯网
改革开放以前,来自欧美、苏联的西方古典现实主义体系成为范本,此后近40年的时间,中国的现当代雕塑艺术开启了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楼中厅展出的《衣纹研究-右手》路标式地将人们请入“衣钵”的展区,一片以“当代观中的古典主义”为主题的作品群,直观纳入视线。尽头伫立的《中山装》静穆而隆重,双排并列的展出制式营造了严肃的神像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卢浮宫式的古典雕塑厅,又或者身处“天王像”的庙宇,错综复杂的思绪引人畅想。
正当环顾细看,身着中山装的“耶稣”“马克思”“掷铁饼者”“大奴隶们”又表露着一种戏剧性的对照,数百年来的西方“思想、主义、模特”成为一种审判标准,而中国自身的现代道路和审美信仰何处可循?当披上统一的模式化外衣,是否就激发了价值的平等性?巨大的中空躯壳之下,又应当拿什么来填补精神?隋建国以重构古典的作品类群,呈现了其他对中国百年历程中民族与艺术道路的反思和解构。
展览现场 图片拍摄©️艺讯网
千禧年后,思潮涌动、标准不断被革新,所有的一切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受到巨大冲击。在“纷杂的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章节中,“眼花缭乱”的作品堆抛露一种信息——隋建国在艺术的探索中,也步入了一个“纷乱杂呈的中间地带”。
符号化的中山装雕塑被复制多重色彩,阵列纷呈;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家、公众人物们嵌入“新掷铁饼者”们的肉体,以同一姿态的各异外貌一字排开;憨态可掬的熊猫、风车奶牛的田园童话造就了愉悦氛围,现实主义与当代艺术在此双重并置。而所有作品,在一片镜像复合、虚迷魔幻的展厅空间里,穿梭交叠,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风城恐龙》 540cm 钢板焊接喷漆 2009年
中国制造 霓虹灯 长2000cm 2005年
策展人崔灿灿谈到这块区域的作品时表示:“他的目光从雕塑自身观念的研究上,转向社会学叙事和流行文化的矛盾焦点。”此处“中国制造与恐龙”作为特别单元呈现,二者采用了现成品的概念,“中国制造”烙印了最真实、最具体的社会关系,“MADE IN CHINA”的巨型红章和恐龙解构切片经由放大处理,获得了一种视觉主宰权,挑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
如隋建国曾经所言,“时代既造就了个体,个体也凸显了时代。“全球化时代中,艺术家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思考和反馈,浓缩在这些观念的外化物之下,作为一种见证,讲述着过往,也暗示着未来。
展览现场 图片拍摄©️艺讯网
观念的回响
隋建国的个展,引发强烈的“心随境迁”感,穿梭在不同“体系”,会骤然跳转到各个他“呈现”过的时代里。2006年,他进入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观念主义时期。900公里外电联遥控他人创作绘画;10多个机位设点记录拍摄火车行驶的录像;众人合力平移一辆汽车50多米…可见,隋建国的目光转移到对创作行为的研究和对过程呈现的思考上。
造物之形象和结果不再成为艺术家的目的,观念优先,影像、装置、行为等成为另一种“雕塑”的手段,行动之中的手稿、草图、制作方式被纳入作品的一个部分。于此也为隋建国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展览现场
《运动的张力》 钢结构、钢管、钢球等 2009年
后一个展厅的作品《三个石头》强化了观念性,从各处随手抓起的石头,成为创作肌体和本源,颇有“大自然即为造物主”的寓意。艺术家打破了一种既定的目的,偶然性、随机性主导了这次创作,万物归于缘分,但随即,它们又被人类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层展厅的最后,运动的巨大圆球配合记录不同运动轨迹的影像,或许正暗喻了隋建国的跋涉轨迹,游走在各种“主义”之间,自省、重构、对话,千回百转、重叠迂折、却从未止步。至此,“隋建国从 1997 年《衣钵》开始与其它潮流交集的共同性工作,已接近尾声。”
穿梭云中花园,捕捉时间形状
“有限的现场。形成一个毫厘必争的空间,一切可见、可观、可感;无限的创造,指向一个随时变革的潮流,像是一条黑暗隧道的开始。”
展览现场
隧道再过黑暗,也有光在冥冥之中指引。50岁年纪的隋建国巧遇挖出的“头骨”,顺其自然地接纳了“五十知天命”的思考,由此也引发出对“无常”的捕捉和阐释。
2008至今,他将观念又向前推进一步,二层集中了08年-19年的重要作品。中厅脚手架搭构的《云中花园》群,宛若银色的钟乳石洞窟,闪烁、轻盈,却又庞大、沉重。此“云”非彼云,“云”意自云储存器,经由光敏树脂3D打印,手捏痕迹和细密指纹被放大,颠覆了惯性思路,原本偶然的小件“泥巴”通过艺术的转换,获得了公共化纪念碑式的瞩目,古老的“泥”得到了新诠释。隋建国曾如此表述他对新技术的看法:“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原有视觉和触觉之外的一个新‘人造器官’。”原始雕塑特性在新兴技术的介入下,产生了活力,以超乎寻常的震慑力占据整个场域。
随之,“行为与动作”、“比例与切割”、“材料与表面”和“工作现场”四个空间衔接其后。隋建国自08年以来,跳脱以雕塑作为模仿的对象,从基本造型法则入手,揉、捏、拉、扯、砸、甩,又从组合方式切入,放大、缩小、切割等等…他将核心放置在探索和对话上,在“器与道”之间体悟无限的可能性,海量的物群形态各异,杂糅了时间和行为,成为思考的外化、行动的记录和观念的“物证”。
《肉身成道》7m18s 2012年
《时间的形状》 2006-2018年
穿过这片材质造型各异的陨石堆,回响的“体系”在腔中激发的共振会愈发强烈。南展厅1430余件大小、形态各异的手稿小件贯穿了中轴线,尽头以《时间的形状》联结整个故事的起点——凝固了十二年之久的蓝色油漆球骤然打破了对于“时间”的幻想——人们会不可思议,时间真的有形状吗?其他人的时间,又会是什么形状?
“时间”这个抽象至极的变化物,其存在性至今也无从定论,人们仅以个体的参照描摹它的存在,艺术家隋建国便以这种方式抛出了他的理解,些许“无常”和“机缘”的神秘意志,也让我们不自觉联系到前文所提的《无常》《三块石头》等作品,这种牵连性,神秘却又不离其源。如崔灿灿所言:“《时间的形状》呼应了隋建国的造物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时间与空间的不停转化,一条黑暗隧道的开始,一个全新时空观与世界观的形成。”
《盲人肖像》 泥及综合材料 2008年
展览现场 图片拍摄©️艺讯网
展厅中轴线的两侧有六个不同的空间构成片段,其中展出了《盲人肖像》的最早泥稿及种种细节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清晰可见。谈到这系列作品时,隋建国说:“从2008年做《盲人肖像》开始,我把自己的身体及其动作置于作品的核心。随着实践的累积,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雕塑家的身体和重复性的雕塑动作(行为)本身,与完成后的雕塑作品同等重要。雕塑媒介就是雕塑家的行为与动作的场域;最终完成的雕塑作品则是雕塑家的身体与雕塑行为的在场的证明”。
展览现场展出的手稿 图片拍摄©️艺讯网
在这个漫长又庞杂的体系中,行为的介入、时间的累积、观念的变迁都展露无遗,而其中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点要素,当属技术更新,它的介入对于隋建国创作的影响和改变无疑是巨大的。
策展人及艺术家都提到了技术的重要价值,“如果没有3D打印,传统雕塑翻模等方式根本无法将指纹刻制清晰”,制作方法仅是一个层面,但更有价值的莫过于对艺术家观念的冲击和提示,这也正是令以隋建国为代表的、具有积极能动力的艺术家不止步思考的地方,如何接纳时代给出的命题,是艺术家们在当下和未来应当面对的问题。
展览现场
《3D的面孔》成为展厅最后的收尾,“它终结了雕塑历史中模仿自然、表达情感或是观念的历史。”显而易见,从《时间的形状》、1430余件手稿群到《3D的面孔》,隋建国把这十余年的思考注入了作品,刻意保留的“未完成、现场感”等势必营造了与观众对话的情境,也意在激发不同的思绪。
当技术对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质的影响之时,艺术的边界被不断消解和扩张,旧的体系在破除,脉络在延展,未来演变成如何,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预测,但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仿佛天生就具备了挑战固化经验的洞察力、思考力、行动力,一个个体系的重省、摧毁、再构,才能迎来新体系的建立,而自始至终,艺术家才是能量的核心。
文/张译之
(图片除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新闻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及嘉宾合影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开幕式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开幕式致辞
策展人崔灿灿介绍展览
艺术家隋建国开幕式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学术部主管陈昱主持展览开幕式
策展人崔灿灿进行展览导览
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参观展览
国际著名建筑师库哈斯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参观展览
艺术家徐冰参观展览
批评家栗宪庭参观展览
艺术家岳敏君、向京、姜杰参观展览
艺术史家巫鸿与OCAT美术馆馆长栾倩参观展览后合影留念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Echo of System: Sui Jianguo 1997-2019
主办方: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Host: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协办方: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Contributor: Beijing Minsheng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总策划:周旭君
Chief Director: Zhou Xujun
策展人:崔灿灿
Curator: Cui Cancan
助理策展人:陈昱、刘翰文
Assistant Curator: Chen Yu, Liu Hanwen
展览日期:2019年9月28日 – 2019年11月1日
Duration: 2019.9.28-2019.11.1
开 幕 式:2019年9月28日 15:30
Opening: 2019.9.28 15:30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1、2、3展厅
Venue: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Hall 1\2\3
——TRAVEL WITH ART——
(点击图片链接跳转阅读详情)
后台回复“看展”“洞见”即可获取更多信息,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